English

展示“清华学派”的复兴

1999-01-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评蓝棣之的文学症候批评 我有话说

自清华聘请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位大师级学者为导师,并在1925年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和中文系以来,“清华学派”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起来。

著名学者王瑶先生曾指出“这一学派的主要特点是对传统文化不取笼统的‘信’或‘疑’的态度,而是在‘释古’上用功夫,作出合理的符合当时情况的解释,为此必须做到‘中西贯通,古今融汇’,兼取京派与海派之长,做到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他认为闻一多、朱自清两位先生是该派在文学研究方面的代表。(引自《王瑶先生纪念集》)

闻一多先生治古代文学即“释古”的方法很独特,他常用“审美的态度”、“中西比较的眼光”,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来读解”,另外还突出研究者在研究时“想象的风采”。闻先生在学术上“富于冒险性”,“喜欢找难题,做新的探索,一有疑问,穷追到底;得到新的见解,敢于公诸于世,发表过不少惊世骇俗之论”。可以说闻先生的治学仍体现了他的“狂者”本色。

朱自清先生在治古代文学即“释古”时“本着求真的态度,敢于对权威性或‘约定俗成’的见解提出疑问,绝不盲从”。他的治学从“小处下手与大处着眼”。他还吸收西方刚兴起的“新批评”、“语义学批评”方法,结合传统的考据方法,用这种中西合璧的“语义考析法”“解诗”。(“新批评”的代表瑞恰兹曾于1930年在清华讲学,其弟子燕卜荪也曾执教燕京大学和西南联大)。可以说,朱先生的治学也体现了他的“狷者”本色。

此外,闻、朱两先生的治学都突出科学性。(以上内容均引自王瑶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

闻、朱之后,其学风由其弟子王瑶先生等继承发扬,但52年院系调整,使该派学风旁落它处,但仍有师承(在北大工作的王瑶先生多次说自己不是北大的而是清华的)。1985年清华重建中文系,该派学风逐渐在清华发扬光大,近期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清华文丛》“诸书风格殊异,惟其志向即继承传统,以谨严科学之治学态度回答新学术课题”(见该文丛执行编委徐葆耕教授所撰写的出版说明)。

收入该文丛的《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即是著名诗评家蓝棣之先生在文学研究方面对清华学派“释古”传统的继承与超越,蓝先生的学术个性与闻、朱等清华先贤的学术个性有明显相似之处,他可以说是“狂者”与“狷者”汇集于一身。

蓝先生在学术研究中不拘于已有的陈规,不受制于约定俗成的见解,“对于不知道的事,一定会设法了解”,“方法新颖,立论独特”,常有惊世骇俗之论发表。这一点,很类似于闻一多先生,他们在学术上都富冒险性,敢发表惊世骇俗之论,这也是“狂者”的本色。

收入《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中的《鲁迅:〈呐喊〉、〈彷徨〉》是蓝先生在1986年就鲁迅小说研究又放的一炮。收入该书的新论还有:柔石在《二月》中掩藏了一个无意识结构,即萧涧秋爱的是7岁的采莲而非文嫂;老舍在《骆驼祥子》中通过写祥子“三起三落”买车卖车的故事,隐含了自己想做职业作家而不得的心理,并且小说的潜文是写祥子被虎妞引诱,继而被强加婚姻,最后走向毁灭和堕落的故事;巴金在《家》中暗含了觉慧对琴的无意识爱恋,所以觉慧才会在鸣凤自杀前犹豫不决,而这也与巴金本人青年时代的爱情体验有关;钱钟书在《围城》中描写了“自己对婚姻的体验与压抑”;此外蓝先生还对丁玲、张爱玲、沈从文、茅盾、李吉力人、曹禺等人的经典著作分别从揭示“掩藏的症候”和“虽显犹隐”的症候、分析“症候与历史、文化”三个角度进行“症候式分析”,得出了新颖之论。

蓝先生的“症候式分析”注意从作品的细微处及悖逆、含混处入手阐释作品的意义。他对柔石《二月》的分析体现了朱自清先生“小处下手与大处着眼”、“语义学与考据学融通”的治学特点。他抓住萧涧秋离开芙蓉镇时留别陶慕侃的信中所说的一句话:“从一脚踏到你们这地上,好像魔鬼引诱一样”,大量征引作品中的一些语言,从语义学角度分析“魔鬼”到底是谁,接着引用杜牧《赠别》诗,考证“二月”的出处、含义,再用西方“原型批评理论”对作品进行人类学分析,并考证“莲”的含义,得出魔鬼是指采莲。但蓝先生并未在“小处”停下,而是以《二月》为个案,从“大处着眼”,分析30年代左翼作家为什么喜欢以“革命加恋爱”的模式来写小说,从而对作品作了“合理的符合当时情况的解释”。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症候式分析”方法是建立在现代心理学和生命哲学的基础上的,目的是“考察作家创作中的无意识趋向,把作家没有明确察觉出来的东西阐发出来”。蓝先生也强调他“只是力求研究的客观性,以科学发明的心态方法来从事文学研究”。

蓝先生在《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一书中对清华“释古”传统的超越在于他的“症候式分析”方法,这种批评方法可以深入作品的内在结构和作者的无意识,从而可对反映了现代人复杂的内心意识的现代文学经典作出了合理的新颖的阐释,也可谓“以谨严科学之治学态度回答新学术课题”。这正是《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一书的价值所在。

30-40年代闻一多、朱自清等先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50-80年代的王瑶先生等人的杰出成就,80年代以来一批新清华学人如蓝棣之先生等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均足以展现清华学派薪火相传、绵绵不绝的文化气脉。时间将会证明《新清华文丛》在清华学派文学研究中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